统战人士共议托育:如何托起“最柔软”的群体?
“这里专业护工照顾饮食起居,我们可以安心上班。”作为宝爸的金晓杰深有体会,每天通勤路上顺道送娃,全程不过十分钟,这样的便利正随着“15分钟普惠托育服务圈”的铺开走入更多家庭。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“多渠道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”,各地已涌现出社区嵌入式托育、企业托幼所、幼儿园托班等创新模式。但普惠托育覆盖率不足、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仍待破解。近日,本报记者专访多位统战人士,围绕普惠托育服务中存在的制度问题、资金问题、师资问题、个性化问题,探寻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策。
刘训华:“托”与“育”不可分割 教育部门应统筹管理
当前,我国0-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供需矛盾突出,如何破解“托不上、托不放心”难题?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、宁波省政协常委、宁波大学督评中心主任刘训华建议,需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,推动托育一体化管理,强化专业标准与信任建设,构建“安全、专业、科学、温馨”的普惠托育体系。
刘训华自2017年起关注托育话题,2023年,他牵头调研并撰写民盟浙江省宁波市委会集体提案《关于加快完善我市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提案》;2024年,他进一步提出“完善托育一体化运行机制”。
经多年调研,他发现我国0-3岁托育面临多重挑战:社会托育机构普遍存在师资不足、收费偏高、行业标准模糊等问题,导致家长信任度较低。“即便价格可承受,家长仍倾向于让老人带娃,根源在于对机构专业性的担忧。”刘训华坦言。另一方面,公办资源未充分利用,部分幼儿园空置率超50%,托育与学前教育职能割裂,导致资源浪费。
以宁波为例,尽管当地率先就“婴幼儿照护服务地方”立法,并设立专项资金,但“三岁以下托不上”现象仍普遍存在。“普惠机构少,私立机构要么收费高,要么专业性不足。信任问题不解决,家长不敢送。”刘训华说。
针对这一现状,刘训华强调,解决托育难题需从顶层设计入手。目前,托育和学前教育分属卫健、教育部门管理,两头监管导致监管责任模糊。以幼儿园开设0-3岁托育班为例,卫健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,对幼儿园托育班的违规行为缺乏处罚权,通过书面整改通知约束,管理力度薄弱。
“托与育本是一体,统一管理才能形成合力。”刘训华建议,由教育部门统筹托育服务,整合卫健、教育等多部门职能,明确权责划分与日常业务指导方式。
进一步推动普惠托育体系建设,还需多措并举。随着顶层设计的出台,多地已探索发展社区托育、单位托育、幼儿园托班等多种普惠托育服务模式。刘训华提出,应鼓励幼儿园利用空置学位开展托育一体化试点,引导医疗机构、社区等提供嵌入式服务,扩大普惠型托育服务供给。
经济支持同样关键。刘训华呼吁地方政府对普惠机构提供运营补贴,并向家庭发放托育津贴。
“构建普惠托育体系需‘算大账、看长远’”,刘训华强调,要将托育纳入地方财政重点支持领域,通过免费服务与家庭补贴双轨并行,营造“托育友好型社会”,以公办普惠为主体,市场为补充,让安全、专业、可负担的托育服务触手可及。
王光:“补贴孩子,就是补贴未来”
清晨7时,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的年轻宝妈李女士已守在手机前,手指不断刷新“昌通码专项消费券”平台滚动条。她紧盯的并非家电或旅游券,而是一张“托育消费券”,“孩子今年不足1岁,想给他办托育,这个券每月能省1000元人民币,入托压力少许多”。
这样的场景正在南昌多个家庭上演。近年来随着普惠托育体系的完善,许多创新补贴方式也随之涌出,“托育消费券”是其中之一。
“托育消费券不仅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,还推动了普惠托育服务的普及。但想要让政策红利真正落到百姓手中,仍需破解多重难题。”江西省政协委员、民进南昌市委会副主委、南昌市西湖区副区长王光说。
今年江西省两会前夕,王光提交了《关于推动我省“托幼一体化”融合发展的建议》,这是他继2024年《关于加大全省普惠托育机构发展扶持力度的建议》后,再次提出“发放托育消费补贴”的建议。
提案背后,是一组亟待破解的数据:南昌市在半年的时间内发放托育消费券超500万元,有效促进了群众入托意愿,但入托率升至7%左右后很难再向上突破。
“即便使用消费券,‘托小班’的月均费用仍需3000元左右,加上餐费、教具等开支,普通家庭负担仍重。”王光分析称,宣传力度不足、传统育儿观念根深蒂固等因素进一步拉低了消费券使用率。
南昌中心城区社区随机调查问卷显示,80%的家庭选择亲属帮带或妻子全职育儿,仅12%愿意送托,“自己带更省钱”仍是主流观念。
更深层的难题在于资金的可持续性。“国家试点资金用完怎么办?”王光指出,目前托育消费券高度依赖国家资金支持,“家长抢券像‘薅羊毛’,但托育是长线需求。孩子入托三年,总不能只补贴第一年。”
面对困境,王光将目光转向商务部门。“促消费不能只盯着房子、车子,托育服务同样重要。”他认为,商务部门应将托育纳入促消费重点领域,统筹“国家+地方+市场”多元资金,形成长效机制。
2025年,西湖区计划投入1200万元促消费资金,其中托育板块首次“分得蛋糕”——5万元定向补贴长期入托家庭。对在已备案的托育机构购买服务半年及以上的家庭,按照实际缴费金额的10%进行补贴。
“托育机构虽是小微企业,但能解放家庭劳动力、促进二次消费,这笔‘民生账’比‘经济账’更重要。”王光呼吁国家层面建立评估机制,将商务部门服务性消费补贴比例提升至30%,“生一个孩子拉动的是全产业链,这才是真正的‘长远账’”。
在优化托育补贴的同时,破解基层资源掣肘成为落实普惠托育的关键。2025年,江西省计划新建、改扩建不少于100个社区嵌入式托育设施,但场地难题突出。王光以西湖区为例:“老城区闲置场所稀缺,改造成本高、地段偏,机构不愿入驻。”
对此,王光提出“两条腿走路”:一方面挖掘社区闲置资源,另一方面推动关停幼儿园转型托育机构,并建议托育收费参照幼儿园标准。“民办园月均收费600-800元,若托育收费向此看齐,家庭负担可降60%以上,既盘活资源又保障就业,一举三得。”
在王光看来,托育补贴不仅是民生工程,更是人口战略投资,“补贴孩子,就是补贴未来”。
刘娟:让师资不再成为托育行业的“隐形短板”
“孩子送托半年,换了3个老师,最年轻的才18岁,连基本卫生知识都不懂。”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的吐槽,揭开托育行业的隐痛。连云港师范学院原学前教育学院院长、民盟连云港师专支部副主委刘娟指出,专业师资短缺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,正成为托育发展的“隐形短板”。
“托育机构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,很多没有0-3岁托育专业背景,保育人员普遍学历偏低,许多机构仅要求中专或高中学历。”刘娟坦言,0-3岁托育服务未被纳入教育系统,目前也没有与其行业需求对应的教师资格认证,因此,一些高校托育相关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考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,便于选择有编制的幼儿园岗位,托育机构成为“次优选择”。“人才筛选机制的失衡,叠加教师职后培训体系缺位,最终导致师资队伍良莠不齐。”
对此,刘娟呼吁建立“托育师资格认证体系”,明确专业资质要求,并推动教育部门与卫健委协同制定行业标准。“可借鉴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制度,为托育从业者设立专项认证,同时通过政策倾斜提高职业吸引力。”
在多元普惠托育模式中,社区嵌入式托育模式因其便利性受家长青睐,但师资方面的短板同样明显。“社区合作的第三方机构往往以看护功能为主,其师资力量普遍缺乏医育结合能力。”对此,刘娟建议社区与医疗机构结对合作,通过“定点”或“跑点”的网格化管理方式,将专业医疗人员匹配嵌入至社区托育机构,为婴幼儿提供定期健康管理服务。
目前,社区嵌入式托育机构多以公建民营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办学,依旧存在师资问题,刘娟提出构建“园社协同”机制——通过保留公办幼儿园教师事业编制、建立双向流动通道等政策保障,鼓励优质幼教资源向社区托育中心输送。“既能让家长就近享受到高质量的普惠服务,也能缓解幼儿园因生源减少面临的转型压力。”
“普惠托育向社区纵深发展,构建‘托、幼、医’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,可以缓解生产率下降与托育需求分化的矛盾。”刘娟表示,“从政策到社区,从家庭到职场,全社会需形成‘育儿即民生’的认同感,才能助力普惠托育高质量发展。”
苏华:让普惠托育服务实现“个性化”
普惠托育既要破解“有没有”的共性难题,更需直面“准不准”的个性诉求——如何让普惠服务精准适配每个家庭的差异化需求,成为破局关键。
“我国现有近3000万名3岁以下婴幼儿,超三成家庭存在入托需求。托育服务面临‘总量不足、局部过剩’的尴尬局面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民建中央常委苏华在去年提交全国两会的《关于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》中提出,当前普惠托育服务存在供需错配问题,需通过政策创新与模式探索,推动服务向“普惠化”与“个性化”并重发展。
通过调研,苏华发现托育市场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,难以满足家庭对分龄照护、双语启蒙等精细化服务的需求。“家长既希望价格实惠,又要求服务个性化。但现有政策对差异化服务的支持不足,机构往往难以兼顾成本与质量。”他强调,“普惠托育不应是‘一刀切’的低价服务,而需通过多元化供给满足差异化需求。”
为此,苏华提出多项具体建议。首先需强化政策支持,降低普惠托育成本。例如,将社区托育点纳入增值税全免范围,对示范性项目给予专项补助;同时推行“托育服务券制度”,对低收入家庭补贴50%托费,减轻家庭负担。
其次,创新服务模式,盘活社会资源。苏华特别提到养老领域的新兴概念——“时间银行”,“时间银行在普惠托育领域同样适用,家长将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时长存入‘时间银行’个人账户,未来可兑换同等时长的托育服务。”此外,他还建议探索“共享家长”“社区互助托育”等模式,鼓励企业联合办托,对园区嵌入式托育点减免租金,为双职工家庭提供便捷服务。
在资源配置方面,苏华建议依托人口大数据平台动态调配资源,按“每千人4.5个托位”弹性规划。例如,年轻家庭密集区域可增设企业托育点,而老龄化社区则可试点“代际互助”,动员退休人员参与婴幼儿照料,既盘活社区闲置人力,满足多样化需求。
“普惠托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标准化,而是让每个家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。”苏华表示,相关政策应鼓励机构在保障基础质量的前提下探索特色化发展,同时需要政府、市场与社会协同创新,平衡公益性与可持续性,满足多元需求。
标签:
抢先读
- 统战人士共议托育:如何托起“最柔软”的群体?
- 巴南民盟教育帮扶行动 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跨越
- 统战人士共议托育:如何托起“最柔软”的群体?
- 凉山“阿吼舅舅”托举彝族孩子教育梦
- 凉山“阿吼舅舅”托举彝族孩子教育梦
- 安徽公安进校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
- 香港教育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促进爱国主义教育
- 第二届长江商学院碳路先锋分享会在北京召开
- 浙江启动“统战理论政策进高校” 三年将实现本科院校全覆盖
- 《智慧助农 品牌强农》圆桌对话圆满结束,共绘农业现代化新蓝图
- 九部门发布重磅意见 推动课程、教材、教学数字化变革
- 新兴留学目的地受青睐 小众留学是一个好选择吗?
- 解冻三巨头是什么梗?什么是解冻三巨头?
- 我国博士后已超40万人
- 洋抖难民是什么梗?什么是洋抖难民
- 中国部署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
- 九部门发布重磅意见 推动课程、教材、教学数字化变革
- 隐痛难言:为何年轻却被痛风“围困”
- 全球首个消化内镜全场景智能体在沪亮相 大数据+AI+医疗
- 人工智能赋能病理学发展:诊断更精准 产业化空间大
- 2025京津冀创新医学转化与产业促进大赛启动
- 如何远离脂肪肝?做好这4件事
- 人工智能赋能病理学发展:诊断更精准 产业化空间大
- 如何远离脂肪肝?做好这4件事
- 陕西易伦岁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入围《中国品牌故事》栏目,助力智慧助农 品牌强农新篇章
- 春季防“三病”,专家建议顺时而为
- 人工智能赋能病理学发展:诊断更精准 产业化空间大
- 国家中医药局:让中医药成为年轻人健康的新选择
- 湖南长沙:4岁双胞胎供干细胞挽救38岁母亲生命
- 国家中医药局:持续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
- 湖南长沙:4岁双胞胎供干细胞挽救38岁母亲生命
- 服务绩效产业质效齐升 江西推动中医药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效
- 安卓电脑是什么梗?安卓电脑是什么意思
- 湖南长沙:4岁双胞胎供干细胞挽救38岁母亲生命
- 张菀洺教授书评:寻找经济稳健之匙——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的系统性研究
- 男性接种进口九价HPV疫苗多地开打 男女共防更全面
- 怎样选择合适的投资理财方式?新手投资理财哪个好?
- 这样吃药等于咽下“刀片” 医生:这些坏习惯很多人都有
- 顶部背离指的是什么?出现顶背离是看涨还是看跌?
- 体重管理带火“瘦身经济” 民众健康需求催生新业态
- 男性接种进口九价HPV疫苗多地开打 男女共防更全面
- 《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(2025版)》上海“出炉” 呼吁早筛早诊早治
- 山东健康体重管理蔚然成风 800余家医疗机构设相关门诊
- 浙江最新癌谱出炉 发病率与死亡率首位均为肺癌
- 接待入境游客89.1万人次 北京入境游一季度“开门红”
- 体重管理带火“瘦身经济” 民众健康需求催生新业态
- 从癌症患儿到实习护士 17岁抗癌女孩传递希望之光
- 从癌症患儿到实习护士 17岁抗癌女孩传递希望之光
- 白内障“熟透”才能摘?人工晶体越贵越好?听专家解答
- 信用卡丢了怎么办?信用卡丢了怎么处理
- 海口国家高新区: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
- 海口国家高新区: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
- 车险怎么买最划算?好的车险推荐
- 个体工商户可以给员工交社保吗?
- 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.4%
- 国家统计局:1—3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904亿元
- 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.4%
- 国家统计局:2025年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7%
- 国家统计局:3月规上工业原煤、原油、天然气、电力生产增速加快
- 国家统计局:2025年1-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.2%
- 国家统计局:3月规上工业原煤、原油、天然气、电力生产增速加快
- 国家统计局: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9元
- 国家统计局:2025年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7%
- 一季度市场监管总局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174件
- 国家统计局: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9元
- 消博会首设三亚分展区 约150艘中外游艇齐亮相
- 2025年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.9%
- 2025年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.9%
- 中国华电启动增持计划
- 国家统计局:2025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.1%
- 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博会:全球近千家茶企及品牌展商将参展
- 第十三届绿色瓜菜菌博览会(莘县)启幕 促产业“跃升”发展
- 中国平安协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数字金融论坛,AI助力亚太金融数字化提升
-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: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收入796.29亿元
-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: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收入796.29亿元
- 第十三届绿色瓜菜菌博览会(莘县)启幕 促产业“跃升”发展
-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: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收入796.29亿元
- 复盘股的分析方法有哪些?复牌后的股票都会涨吗?
- 2025年春游运输结束 铁路杭州站发客超960万人次
- 成都一批“科幻场景”加速变为“产业实景”
- 江西瑞昌今年首艘出口船舶顺利吉水
- 新疆南部特色水产养殖再添新品
- 选择转行的年轻人,在新职业中“找到自己”
- 全国首个“好房子”团体标准今日发布
- 江西瑞昌今年首艘出口船舶顺利吉水
- 自贸协定赋能海南外贸企业加速开拓国际市场
- 丽江旅居涵盖七大业态 2024年吸引旅居游客逾14万人次
- “金上至湖北特高压工程”四川牛背山段全线贯通
- 四川发布实施细则 激励建筑企业生产规模增长
- 探访四川“千碉之国”:梨花山上开 碉楼引客来
- 丽江旅居涵盖七大业态 2024年吸引旅居游客逾14万人次
- 丽江旅居涵盖七大业态 2024年吸引旅居游客逾14万人次
- 丽江旅居涵盖七大业态 2024年吸引旅居游客逾14万人次
- 茶区变景区、森林开派对……消费场景“花样”上新!
- 海南消费迎“黄金窗口期”,致力“近者悦、远者来”
- 贵州盘兴高铁首条接触导线架设完成
- 厦门“专精特新”专板开板 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
- 成都外资吸引力持续增强 FDI领跑中国中西部城市
- 低空经济“飞”入消博会
- 厦门国际邮轮中心新航站楼启用